水稻收割成農旅項目
割稻谷、編草繩、制作稻草人……又是一年豐收時,柏塘鎮小洞村玩出豐收季新花樣,讓游客體驗水稻收割,感受農耕文化,分享豐收的喜悅。
南方號“博羅發布”刊發文章記錄“體驗式”豐收場景。
在柏塘鎮小洞村稻田,經現場工作人員的示范下,不少慕名前來的游客頭戴草帽、手拿鐮刀,彎著腰收割稻谷,再把割出來的稻禾送到脫粒機前脫粒成谷,忙得不亦樂乎。
據小洞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黃志雄介紹,小洞村作為博羅縣“百里茶香”鄉村振興示范帶的試點村之一,積極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并通過舉辦“體驗收割水稻”等特色農旅活動吸引游客,打造鄉村旅游文化品牌,促進村民增收致富。
“接下來,我們計劃把小洞村打造成為‘農旅+民宿+房車營地+文化陣地’的田園綜合體景區,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秉S志雄說。
在“惠城發布”刊發的文章中,水口街道的惠城區絲苗米產業園也有農業新玩法。
提到水稻種植,人們的印象就是種下一片水稻,等待成熟后收割稻谷,這就是唯一的收益。然而,在位于水口街道的惠城區絲苗米產業園核心區,海納農業創新的稻田綜合立體種養模式,刷新了人們對水稻種植的傳統認知。
在水口街道萬盧村海納農業水稻種植基地,公司研發部主任梁巧麗指著眼前一片廣闊的稻田說:“我們沿著稻田外圍的田埂種了桃花、香蕉、百香果等觀賞花木和果樹,建有蔬果觀賞采摘帶;稻田邊上建有標準化的環田養殖溝,養了魚蝦和鴨子,可以增加收益;坡邊種了香根草,可以除蟲、護坡……”這就是海納農業實行的創新“稻—漁—花(果)”三位一體化稻田立體特色種養模式。
這一集農業生產、觀光休閑于一體的種養模式帶來的經濟效益十分可觀。梁巧麗說,原來普通稻田產值為3000—4000元/畝,采取立體特色種養后,稻田產值翻番,普遍達到1萬元/畝,突破稻田產值天花板,解決了傳統稻田經濟單產低下問題,實現了高質增產增收,也帶動了農業休閑旅游的發展?;ㄩ_時節或瓜果飄香的季節,稻田變身公園,吸引大批市民來觀賞和體驗。
稻谷除了加工成大米,還能做什么?惠城區絲苗米產業園中的農企把一粒稻子的價值發揮到極致,不斷延長產業鏈,實現“糧頭食尾”的全利用:精米用于成品銷售;米糠用于生產肥料和飼料,還可開發成餐具和廚具;米皮用于生產速食沖泡劑、餅干等食品,產業價值持續提升。此外,結合觀光旅游、休閑采摘、戶外拓展、研學體驗、倉儲物流、電子商務等,傳統農業正朝著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邁進。
新農人
惠州為“鄉村工匠”評職稱
“21世紀什么最貴?人才?!迸囵B人才、選聘人才,為鄉村人才評職稱,惠州在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和儲備上“蠻拼的”。
根據南方號“惠州農業農村”消息,惠城區農技中心近期舉辦了“惠城區農業技術帶頭人(中草藥產業)培訓班”。分為專題講授、互動交流、案例分析和現場教學等,為惠城區的近50名種植大戶、合作社負責人、農業企業骨干、農業創業青年、農技人員等開講。
而南方號“廣東鄉村振興發布廳”則轉載消息,活躍在鄉村一線的“土專家”“田秀才”等人才可以評職稱了。
申報對象為惠州市范圍內的涉農非公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專業戶、農村個體工商戶中,熟練掌握技術技能,從事梅菜、馬鈴薯、茶葉、荔枝生產與加工等相關工作,為農業農村發展作出貢獻的人員。已享受職工或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人員不得申報參加鄉村工匠職稱評審。
據介紹,這也是惠州市首次開展鄉村工匠職稱評審工作,不收取申報人任何評審費用,材料受理截止時間為2021年11月19日17時,各縣區農業農村局負責所屬轄區鄉村工匠職稱評審申報人申報材料的初審、受理、匯總,指導、協助申報人填報上傳材料。
另一邊,龍門則選聘30名“金融村官”助力鄉村振興。
據悉,針對龍門當前村(社區)“兩委”干部缺乏專業知識儲備以及亟須加強利用金融政策推動鄉村振興能力的現狀,龍門縣委組織部、縣委農辦、縣委基層治理辦、縣金融辦等多個部門聯合銀行機構共同探索推動選聘“金融村官”工作,挑選出首批30名“金融村官”,與銀行機構的30名“金融助理”進行“配對”,共同推動金融服務下鄉。
據介紹,選聘“金融村官”助力鄉村振興,是具有龍門特色的“黨建+金融服務”治理模式,是縣委、縣政府推動金融惠民,打通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貫徹落實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舉措。
上一篇:利用單株脫粒機為水稻脫粒優勢